濮院是号称“天下第一绸”的“濮绸”原产地,丝绸业自南宋发端,在元明清时期具有长达600余年的繁荣期。
濮绸与杭纺、湖绉、罗缎齐名,不仅远销国内外,而且还是历代皇室贡品,《桐乡县志》记:“官机绫缎出濮镇。”《浙江通志》载:“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,惟濮院生产之纺绸,练丝熟净,绢绸受宠,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,行商糜至,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。”故史称“工商巨镇”。
历代濮院旧志上记载,元大德丁未(1307)濮氏后裔濮鉴,拿出万金,构屋开街,设立四大牙行,收积机产,“召民贸易”。远方丝商绸贩至此,“无羁泊之苦”,故”永乐市”声名大振。
随着丝绸市场的拓展,货运、旅店、饮食等服务行业也相应发展,需要大量的土地,以建筑商铺及机户织机用房等。《濮川所闻记》有一段关于商业用地的记载。“明万历中,改土机为纱绸,制造尤工,擅绝海内。拓街衢,广庐舍,五十年来,绵亘踰倍,傍镇瘠田亩值二三金者,争取为房基加值过百两金。”
从中可看到,连镇郊的贫瘠田地都增值到了50倍以上,可见当时濮绸产业是何等的繁荣!
濮院的丝绸市场形成于元代,成熟在明朝。由于丝绸织造技术改良,绸缎品种与质量有了质的飞跃。“濮绸之名驰于海内。”濮绸成了抢手货,市场繁荣,机户扩容,小小濮院从一个“草市”,迅速拓展为“嘉禾一巨镇”。《濮院志》记载:“万家烟火,民多织作绢为生,为都省商贾往来之会。”“机杼之利,日生万金。”而且,“茶酒肆不啻百计”,“列肆多江淮巨贾”。
因此,随着市镇建设规模扩大,地皮异常紧张,地价猛烈上涨,古代濮院产生地王是经常的事情,这是万商云集、经济发达的必然规律。
【作者简介】张松林,共和国同龄人,农工党员。浙江省民间文艺家会员,东方民文桐乡分会长。已出版《绸乡的传说》(桐乡文联丛书第一册)。
▽
从中医到西医的夏氏两代人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