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合问题 5.16,在使用归纳法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可以总结如下:
基础情形不足 (Insufficient Base Cases): 当归纳步长大于 1 时(如问题中的步长为 2),常常需要多个基础情形来启动对所有相关元素的证明。例如,要证明
P
(
n
)
P(n)
P(n) 对所有非负整数成立,步长为 2 的归纳法通常需要验证
P
(
0
)
P(0)
P(0) 和
P
(
1
)
P(1)
P(1) 两个基础情形。问题 5.16 的 (a) 部分就体现了这一点,只有当
P
(
0
)
∧
P
(
1
)
P(0) \land P(1)
P(0)∧P(1) 为真时,才能得出
∀
n
≥
0.
P
(
n
)
\forall n \geq 0. P(n)
∀n≥0.P(n) 为真。
错误地假设归纳步骤的反向成立 (Assuming Reverse Implication): 归纳步骤是
P
(
k
)
⟹
P
(
k
+
2
)
P(k) \implies P(k+2)
P(k)⟹P(k+2),这表明如果
P
(
k
)
P(k)
P(k) 为真,则
P
(
k
+
2
)
P(k+2)
P(k+2) 也为真。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认为如果
P
(
k
+
2
)
P(k+2)
P(k+2) 为真,则
P
(
k
)
P(k)
P(k) 也一定为真,或者如果
P
(
k
)
P(k)
P(k) 为假,则
P
(
k
+
2
)
P(k+2)
P(k+2) 也一定为假。问题 5.16 的 (g) 部分最初的分析就犯了这个错误,认为
P
(
4
)
→
P
(
2
)
P(4) \to P(2)
P(4)→P(2) 为假导致断言为假,但实际应关注
P
(
2
)
→
P
(
4
)
P(2) \to P(4)
P(2)→P(4)。
忽略了基础情形与结论范围的匹配 (Mismatch between Base Case and Conclusion Scope): 即使基础情形成立,归纳步骤也只能保证与基础情形具有相同“步长”和“起始点”的元素满足该性质。例如,如果只有
P
(
0
)
P(0)
P(0) 为真,结合步长为 2 的归纳,只能推导出所有非负偶数满足
P
P
P,而不能直接推导出奇数也满足。问题 5.16 的 (f) 部分就说明了这一点。
错误地假设真值传播会“停止”或“突变” (Assuming Truth Propagation Stops or Mutates): 一旦基础情形为真,并通过归纳步骤传递下去,那么后续的值也应该保持相应的真值(除非有相反的条件)。问题 5.16 的 (d) 部分表明,如果
P
(
100
)
P(100)
P(100) 为真,那么
P
(
102
)
P(102)
P(102) 也必须为真,不能突然变为假。
对否定和归纳的理解偏差 (Misunderstanding Negation in Induction): 问题 5.16 的 (l) 部分表明,如果
P
(
0
)
P(0)
P(0) 为假,并不能直接推断出所有
P
(
2
n
)
P(2n)
P(2n) 都为假。假值的传播与真值不同,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。
总而言之,问题 5.16 通过各种不同的逻辑断言,揭示了在使用归纳法时需要注意基础情形的完整性、归纳步骤的正确方向和适用范围,以及如何严谨地进行逻辑推理,避免不恰当的假设和推广。
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