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起跑线”?你以为给孩子报了辅导班、兴趣班、特长班就不会输在起跑线,实际上孩子可能偏离了跑道、跑错了方向
暑假刚开始没几天,各地查处的违规学科类培训便相继被曝光。这些“隐形变异培训机构”为了逃避检查,藏身于居民楼、商务广场等场所,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,家长们宁愿冒着风险也要将孩子“塞”进暗室进行补课。
反思其背后的驱动力,或许还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?!
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史家、语文教育学家温儒敏教授对此痛心疾首:“这是一个未经科学论证的商业化口号,它误导了家长,也让孩子失去了最珍贵的童年。”
多年以来,关于起跑线的问题就频频受到教育专家等的质疑,教育部2021年调查显示,85%的家长因“起跑线焦虑”报过超前班,68%的小学生每周课外学习超10小时。
据查:
韦钰院士提出的“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”,本意是强调0-3岁关键期需要父母用爱陪伴完成脑发育,而非提前灌输知识。
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实为教培机构的营销策略,将教育异化为短跑竞赛,歪曲了韦钰院士的原意和教育的本质。
神经科学研究揭示:儿童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。过早给孩子灌输抽象知识,如同让幼苗承受暴雨。因此,教育的本质不是抢跑,而是要找到真正的起跑线、在正确的跑道上奔跑。
明朝大儒吕近溪在《女小儿语》中,用通俗语言为少女订立了行为规范,蕴含的习惯养成智慧,对当代儿童教育依然光芒不减。
今天,就让我们拨开历史尘埃,看看他眼中的起跑线和跑道:
一、勤谨为骨:
家务劳动塑造品格根基
吕近溪
“少年妇女,最要勤谨,比人先起,比人后寝。争着做活,让着吃饭,身懒口馋,惹人下贱。”
短短32个字,就勾勒出古代少女勤奋自律的画像。古人视懒惰为“下贱”之源,今人却在“学习至上”的观念中,只要孩子好好学习,其它的一切事务都可以不让他们参与,使孩子基本与家务绝缘。
现代研究却为古训提供了佐证:美国斯坦福大学追踪研究发现,从小承担家务的孩子,成年后就业率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出15倍,犯罪率则降低90%。
实际上,我国教育部也将“劳动习惯养成”纳入核心素养体系,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年要学会1-2项生活技能。
让孩子承担家务、参与家务劳动,对塑造孩子品格、奠定成长根基至关重要。
培养、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格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的起跑线!
二、洁净为肤:
生活习惯筑牢健康长城
吕近溪
“脚手头脸,女人四强,身子不顾,人笑爷娘。衣服整齐,茶饭洁净,污浊邋遢,诸人厌憎。”
吕近溪对卫生的苛求令人惊叹,将个人清洁视为尊严所系。
在病菌肆虐的今天,这一训诫更具现实意义。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幼儿园缺勤案例中,70%以上是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,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、正确洗手可降低40%的腹泻发生率及25%的呼吸道感染风险。
令人忧心的是,电子时代催生新的卫生危机:广州某小学体检发现,65%的学生有边玩手机边进食的习惯,其中30%存在反复腹痛症状。触屏设备上的大肠杆菌超标问题,已成为校园健康隐形杀手。
另外,越来越多的“年轻人”晚上不睡、白天不起,昼夜颠倒、作息无常,由此引发的植物神经紊乱、抵抗力下降、内分泌失调、脏器损伤、生长发育受阻等,使三高、心脑血管病、抑郁等健康杀手越来越低龄化。
三、节俭为魂:
惜物教育培育感恩之心
“一米一丝,贫人汗血”的箴言,在物质过剩的今天更具警醒意义。当部分校园出现整盒午餐被丢弃时,《女小儿语》中“剩饭残茶,都要爱惜”的呼声穿越时空而来。
真正的教育智慧在行动中闪光。江苏常州某小学开展“一粒米的一生”项目:学生亲手种植水稻,记录从秧苗到饭桌的287道工序。收获季的午餐时间,全校餐厨垃圾减少76%。当孩子抚摸稻穗轻叹“原来我浪费的每粒米,都淋过风雨晒过太阳”时,节俭已内化为对生命的敬畏。
四、素朴为美:
淡雅审美淬炼精神内核
针对浮华世风,《女小儿语》直言:
吕近溪
“妇女妆束,清修雅淡,只在贤德,不在打扮。不良之妇,穿金戴银,不如贤女,荆钗布裙。”
此语道破美育真谛——内在修养胜过外在装饰。
当我们拆解《女小儿语》的习惯密码,发现其内核与现代教育科学惊人契合:
勤谨塑造自律人格,洁净守护身心健康,节俭培育责任担当,素朴淬炼精神境界。这些习惯如同四根支柱,足以让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跑得稳健、迅速。
蛇
行
千
里
“V”习惯
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
知行合一 一以贯之
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
每天读(听)书不少于30分钟
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
每天对自己微笑3秒钟
每天锻炼一小时
【新光影像】
读书改变生活
学习改变命运
《新光影像》
用影像记录生活。
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