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为何成为花中之王?从武后传说到刘禹锡,牡丹的“神化”,唐人功不可没

2025-06-26 13:27:35

“后托术以移唐祚”的意思是,所谓的下诏花神,催百花开放,实际上是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,提前便做好了的安排,借此事稳固皇位。而时人以为不可信的“妖妄”之术,很可能就是温室栽培技术。因为,温室栽培技术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。《后汉书循吏志》中记载:“汉世太官园,冬种葱韭菜茹,复以屋芜,昼夜燃温火,得温气诸菜皆生。”唐代,人们用温水栽培瓜菜,由于温水能够提供比较稳定适宜的温度,所以唐人可以获得早花的牡丹、芍药等。(参见张文彦、支继军、张继光主编《自然科学大事典》,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92年第1版,第587页“古代温室栽培的出现”)

后人对武则天此事多有附会,宋代吴淑将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诗演化为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,清代李汝珍还将其写入《镜花缘》。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化,结局并非《唐诗纪事》所载,而是上苑百花齐放,唯有牡丹遵守时令,没有盛开,于是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,谁知道第二年春天,牡丹花在洛阳开得漫山遍野,更为绚烂了。

文人的加工,让牡丹多了一分傲骨,也成为了牡丹种植中心从长安转换到洛阳的一套说辞,但这毕竟还是属于民间传说。

三、刘禹锡对牡丹的实力吹捧

要说提升牡丹在花界地位的人,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就是唐代的刘禹锡,他把长安城里人们竞相赏牡丹的情景记录了下来:

“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(《赏牡丹》)

诗中说牡丹国色天香,花开的时候京城的人们都纷纷前去观赏。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呢,在刘禹锡看来,芍药妖娆但骨格不高,芙蕖(荷花)明净却缺少热情,而牡丹则具有妖、格、净、情四种品质,既妖娆又不失格调,既明净又富有热情,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,四种属性交织在一起,可不就是婀娜多姿的少女吗,哦,也许贵妇更为贴切一些。

刘禹锡这首诗写得很出彩,一开始先写芍药、芙蕖作陪衬,说它们有缺点,再与牡丹作比较,引出牡丹的国色天香。刘禹锡的这首诗把牡丹吹捧得淋漓尽致,把牡丹的地位抬高了不少。今天人们提起与牡丹有关的诗作,恐怕许多人想到的都是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这两句。但其实芍药花在外形上跟牡丹很像,在古人眼中,牡丹为花王,芍药为花相,可惜芍药还是比不上牡丹的明艳多姿。荷花嘛,直到宋代的周敦颐写了《爱莲说》才扳回一局。

今天看来,刘禹锡的《赏牡丹》,可以说奠定了牡丹在百花之中的地位。

四、牡丹的“神化”之路

历史上,牡丹的种植中心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,隋唐时期在长安(西安),北宋在洛阳,南宋在四川彭州,明清则转移到山东菏泽。隋唐时期,人们发掘了牡丹之华美,北宋后经过大力推广,使得牡丹盛极一时。如今,牡丹已经成为了富贵华丽的象征。

从武则天传说、刘禹锡的“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往后还有欧阳修的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”(《洛阳牡丹图》),直至王国维笔下的“阅尽大千春世界,牡丹终古是花王”,牡丹逐步成为文人心目中的花神。牡丹的“神化”,除了她本身的婀娜多姿,也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和“深加工”。正因为文人的题咏,使得牡丹这朵绚烂之花享誉海内外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我是夏阳晢煜,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汉服小姐姐,带你穿越时空,品读古诗词。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关注我哦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  OPPO手机运行缓慢卡顿的解决方法与日常维护建议
    oppo手机hd怎么取消?状态栏HD标志关闭教程

    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