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军语里,砲字是什么时间被改为炮字的?

2025-05-17 01:52:11

有知识的马: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字,和对武器的认知不同?

aaddccff:1933年出版,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反战小说的(戰線)里面就写作“礮”字。

草莓小公主:军事上特指身管火炮的“炮”字的繁体写法是“礮”,我阅读的清末文档材料凡是火炮都是用这个字,比如克虏伯礮。“炮”这个字在古代(康熙字典)指的是烧烤药材炮制等,写法简体繁体是一样的,原本没有武器火炮的意思,我个人看到的材料至少在清末民初还没有这么用。进入民国到1920年官方文牍普遍用“砲”这个简易写法。

“砲”是“礮”的通字,意思是一样的,原指投石机这种后来也指火药炮。

从最早的火药火炮到清末西式火炮的用法都是“礮”或“砲”

我认为应该是后来简化字把礮简化成了炮,赋予了传统“炮”字更多含义,字面上看着也比“砲”更符合现代情况。

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什么时间“炮”有了武器火炮的含义。

水母鱼SHM:手头有一份20年代末国民党军编制的海军舰艇表,其中混用“礮”与“砲”二字……

草莓小公主:这两个混用没有问题,砲是礮的通字,非正式简易写法。

rottenweed:商纣的“炮烙之刑”的“炮”字是怎么写的?

狐狸大仙:“炮烙”这个炮才是正确用法。

火炮的“炮”其实是砲的错误用法,就跟肏字写成操、草、艹一样。

如果按照现在某些人咬文嚼字的标准,炮用在“火炮、加农炮”的时候应该算别字。

康熙字典:

《唐韵》薄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蒲交切,音庖。同炰。《说文》毛炙肉也。《广韵》一曰裹物烧也。《诗·小雅》炮之燔之。《传》毛曰炮。加火曰燔。《疏》此述庶人之礼,当是合毛而炮之。《礼·内则》炮取豚若将。《注》炮者,以涂烧之为名也。《礼运》以炮以燔。《注》炮裹之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毛炮之豚。《注》爓去其毛而炮之,以备八珍。◎按注疏,合毛,去毛总曰炮。广韵止训合毛炙物,义犹未全。

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九祭,三曰炮祭。《注》炮祭,燔柴也。

又《周礼·秋官·壷涿氏》掌除水虫,以炮土之鼓敺之。《注》炮土之鼓,瓦鼓也。

又与庖通。《前汉·律历志》炮牺氏之王天下也。《师古注》炮,与庖同。

又《集韵》披敎切,音炮。灼也。《齐民要术》蒸缹法有胡炮肉。《注》炮,普敎反。

又叶蒲侯切。《诗·小雅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。

说文解字:

【卷十】【火部】炮

毛炙肉也。从火包聲。薄交切

炮说文解字白话版:

炮,连皮毛一起烤炙的全肉。字形采用“火”作边旁,“包”是声旁。

清代段玉裁【说文解字注】炮

毛炙肉也。炙肉者,貫之加於火。毛炙肉,謂肉不去毛炙之也。瓠葉傳曰。毛曰炮。加火曰燔。閟宫傳曰。毛炰豚也。周禮封人。毛炰之豚。鄭注。毛炮豚者,爓去其毛而炮之。內則注曰。炮者,以塗燒之爲名也。禮運注曰。炮,裹燒之也。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。鄭意詩禮言毛炮者,毛謂燎毛。炮謂裹燒。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。爲許所本。六月,韓奕皆曰炰鼈。箋云。炰,以火孰之也。鼈無毛而亦曰炰。則毛與炮二事。鄭說爲長矣。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。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。

至于什么转正的?我估计可能在清代以后了,清代肯定不会用这个错别字,否则一群孔乙己会拿康熙字典打你脸。

但是诡异的是,“炮”字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“砲”。

周代八珍——炮豚了解下:

中国古代诡异的事情太多,比如发明烧纸钱的时间居然早于发明擦屁股纸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  历史探究:嫪毐的“鸟”真有司马迁说的那么大吗?
    2041年是闰年吗?

    最新发表

    友情链接

    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