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字的图画》第二篇:亏心之“欺”,诚心之“期”

2025-05-03 06:46:19

另,“箕”的器型,非常像人伸腿时候的坐姿,所以古人把这种坐姿叫做「箕坐」,在唐宋以前,古人都是席地跪坐,也就是所谓的「跽坐」,殷墟中出土的人偶都是都是「跽坐」。礼经文献记载:「跽坐」才是合乎礼节的坐姿,「箕坐」或者说「箕踞」被认为是不文雅的,因为先秦时代的内裤不是「裤」,就是一块「布」,叫做「蔽膝」,张腿「箕坐」等于说是一览无遗。比如:《战国策》和《史记》记载,荆轲刺秦王失败,被秦始皇一剑刺中,他就非常不雅的「箕坐」在地,咒骂秦始皇。因此,「箕坐」的肢体动作其实相当于今天的「伸中指」。

统之,“其”字的图像感是多重的:

一维直观图像感:

1、三面有围,一面开口。

基,墙始也。本义即墙角、地基。古人盖房子多盖北屋,有东墙、西墙、北墙,而南墙则是门窗,承重小故多不挖地基。所以挖的地基就像簸箕的样子,做基础用的就是地基。

淇,水。即淇河,源出河南省林县,东经淇县流入卫河。其河流形象为簸箕之形(如图),故名淇河(淇县因河得名)。《诗经-淇奥》: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译文:看那淇水弯弯岸,碧绿竹林片片连。诗里的“奥”字恰恰说明了淇河的河流形态。

2、箕多由竹子编成,其色苍绿,其纹纵横。

棋,博棋也。棋盘与簸箕之纹理均纵横交错。

麒:麒麟。麒,表的是身上的纹理;麟,表的是身上鳞片发出的光。

骐,马青骊,纹如博棋也。即马青黑色,花纹象棋盘一样。在古语中常和麒字通用。

綦,帛苍艾色。

二维常态图像感:簸箕的主要用途为装或簸东西(粮食、垃圾等),常态是“器中空”。

欺,欺诈也。其实也就是心虚或说空话欺骗,张舜徽老先生解释的“内心有所损”之义,从哪而来,不言而喻。

萁,豆茎也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豆秆,捏之空若无物。

斯,析也。即劈开木头之义,劈之则空。《诗经-陈风》: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斯被借为代词、助词、语气词后,加“手”,分化出俗字“ 撕”,加“厂”或“广”分化出俗字“ 厮”,颜师古注:厮,析薪者。即砍柴的。本义: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,或对男子轻蔑的称呼,犹小子,亦指无身分或下贱的人。所以《水浒传》——这部草莽英雄之书中会频频出现“这厮,那厮”的词语:张教头那厮,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…,越不肯应承。

三维抽象图像感:箕的主要用途是簸粮食或撮东西入内,粮食无论怎么簸总会落入箕内,有约束之抽象义。

期,会也。即约会之义。段玉裁:会者,合也。期者,要约之义,所以为会合也。月者,时也,要约必言其时。引申有约定、契约、期待之义。而这种“要约”必“会”,即可表年、月、日这种不变的时间规律,所以有了日期之义,这也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。

旗,熊旗五游,以象罚星,士卒以为期。译文:画有熊的旗帜有五根(一说六根)飘带,用来象征(伐)罚星。士卒把熊旗的竖立当作聚集的时间。也就是说旗子是用来招集士卒期会的。

补注:

一、箕畚(畚,běn,从甾,弁声,亦为竹草编制的盛物器具)

应当注意的是,早期的“簸箕”与“箕畚”容易混淆。《列子·愚公移山》“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,可见箕畚是盛土的器具。汉代及魏晋时期出土的许多陶俑,一手提箕(畚),一手提锸。如果出土的是孤立的箕状物,判断时应慎重。

二、箢箕:(箢,yuān,从竹,宛声,宛兼表意。竹篾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。)

即铲形竹箕。箢箕可以说用了几千年,今天可能不常见,我想农村长大,或者说70、80后一辈的老伙伴们应该见过,有些南方方言也叫箢子。

「箢箕」除了当做劳动工具,可能从先秦时代就用来当打扫垃圾的「撮箕」用。古代的「箢箕」也可以当「簸箕」用,也即利用重力扬去谷物中的糠或皮。

这一点很多先秦、秦汉文献都有记载,只引用经典《诗经》中《小雅·大东》中有一句:维南有箕,不可以簸扬。维北有斗,不可以挹酒浆。诗中的「斗」和「箕」本来表示容器,但都是表示古代的星宿:「斗」表示「北斗七星」,也即勺子星。「箕」表示「箕宿」。这句诗意思是:南边有箕星,但不能用它簸糠;北边有斗宿,也不能用它舀酒。

三、铜“箕”

竹器相比陶器、青铜器,无法跨越数千年保存下来,但古人「事死如生」的观念,却能够让我们在几千年之后一睹古代“箕”器的风采。殷商妇好墓就出土过一件「青铜撮箕」,这也许是为了方便妇好大嫂死后在阴间依然能保持卫生。

「国之大事,唯祀与戎」,青铜在殷周时代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,一般青铜器都是礼器和兵器。古人平时的日常生活,是绝对不会用青铜器制造一个并不实用的「撮箕」,就好比今天再土豪,也不会用黄金去做一个「撮箕」。之所以有这个「青铜撮箕」,因为它是「冥器」,也算是一种礼器,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荣耀和地位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了一件「青铜撮箕」,不过是用来装木炭的,跟曾侯乙大哥的取暖器——青铜碳炉是配套的:「青铜撮箕」上的编织纹饰,显示它是在模仿竹编的箢箕,说明战国时代日常用的撮箕应该是竹编的。

妇好大嫂和土豪乙大哥,可谓费尽心思,这么不起眼的一个的陪葬器:撮箕,都从竹编「升级」为青铜,以在阴间彰显他们身份和地位。

四、筲箕(筲,音shāo,从竹,肖声,肖兼表小义,一种盛饭用的竹筐)

器型与箢箕相似,但比箢箕深,容积比箢箕小,比斗大。《论语》、《仪礼》等经典文献的注疏都有相关记载,《论语-子路》: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!意思就是:唉,这些人才短量浅,怎能算得了什么人物呢?!

筲箕今天还在用,但没有容积的限定,有大有小,在南方稻作食米文化区比较常见,主要用来淘米。北方可能比较少见。香港就有个地名叫做筲箕湾。

综上可见,从考古、古文字、文献三种材料来看,「箕」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竹编器,是铲形竹编容器的泛称。

竹编铲形箕应该说什么都可以装,后来,随着用途的不同渐渐有不同的称谓:大致有「箢箕、撮箕(畚箕)、簸箕、筲箕」四种:

「箢箕」为劳动工具。

「撮箕」或曰「畚箕」用来打扫垃圾。

「簸箕」可以筛米扬糠。

「筲箕」用来淘米洗菜。

------

三、写: 陈太丘与友期行

我们掌握了“期”的汉源本义,再来阅读一次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,是不是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呢?
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
译文: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,约定的时间在正午,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,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,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。元方当时年龄七岁,在门外玩耍。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:“你的父亲在吗?”元方回答道:“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,已经离开了。”友人便生气地说道:“真不是君子啊!和别人相约同行,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。”元方说:“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,正午您没到,就是不讲信用;对着孩子骂父亲,就是没有礼貌。”朋友感到惭愧,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,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。

期,会也。即约定日期,于社会人而言,这是一种约束,更是一种信任,不行,则无信。期,反映的是我们对时间的遵守,对契约的尊重。

如果让你以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为材料写一篇作文呢?
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“孙教授讲语文”公众号;不想错过精彩内容,请设为“星标”;点个“在看”,让好内容有更多的读者;分享朋友圈,让我们共同作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推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  歌曲《爱情有什么道理》歌词
    2025年10款最佳真正免费的iPad和iPhone杀毒软件

    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