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金博Daily
春秋时期,帝王一句“赏金万两”,赏的可是青铜而非黄金。铜,那时便是财富的象征,更是铸币的核心材料。但在北宋繁荣的经济版图上,竟有一片地区被迫与铜钱“绝缘”,成为独特的“货币孤岛”?今天,就让我们穿越千年,走进四川,揭开北宋四川铁钱时历史的面纱。
◆五代遗风:乱世权宜铸就铁钱◆
五代十国,天下分崩,铜料稀缺成为枭雄们的共同难题。为筹措军费,割据政权纷纷转向铁、铅、锡等贱金属,如后蜀孟昶以铁为钱,广铸“广政通宝”,与铜钱并行流通,蜀地街头“铁声铮铮,商贾不惊”。宋太祖平定蜀地之后,将当地的铜钱收集起来运往京师开封,并禁止外地的铜钱入境,使得蜀地只好继续铸造铁钱,并因此而成为专门使用铁钱的地区。
◆铜钱禁令:帝国边疆的政治博弈◆
北宋虽号称“富宋”,实则内忧外患,身处虎狼环绕之地。西线吐蕃屡犯川西,劫掠商队、威胁茶马古道;南疆大理虽称臣纳贡,但盐铁贸易暗藏渗透风险;北境辽、西夏、金国轮番南侵,铜作为战略物资,被严控用于铸箭、造甲、制炮。四川地理位置特殊,铜钱外流等于“资敌”,宋廷不得不痛下狠手。
(图为宋元通宝铁钱)
公元974年,宋太祖一纸诏书:“雅州百丈县置监铸铁钱,禁铜钱入川”。四川从此成为“铜钱禁区”,民间私藏铜钱超三贯即处死,边境铜钱走私者斩首示众。北宋中央为支援西北战事,将四川铜钱源源不断运往陕西。据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,仅元丰年间,四川铜钱输送高达每年百万贯,本地铜钱几近枯竭。
◆铁钱补位:铜荒时代的无奈选择◆
“钱荒”本质是铜钱供给难以匹配商品经济扩张的通货紧缩现象。唐代中期随着两税法推行和商业勃兴,铜钱需求激增,但受制于铜矿匮乏,官铸量长期停滞在年均三十万贯以下。政府铸造的铜钱不能满足流通需求的矛盾,“钱荒”就成为困扰朝廷的一大难题。两宋时期矛盾更甚,商业发展迅猛,东南地区商税规模较唐增长十倍,而铜钱年铸量仅五百万贯,缺口迫使朝廷启动货币改革。而当时的四川铁矿资源十分丰富,这就为四川地区使用铁钱奠定了基础。
(繁荣的商业活动)
◆货币孤岛:如何改写金融史◆
四川因铜矿稀缺及边防战略需求等原因,成为了“铁钱孤岛”。铁钱虽缓解了铜荒,却因重量大、价值低而引发诸多不便:一匹布需铁钱两万枚,重达百斤,商贾交易“牛马毙于途,人力竭于道”。
(交子高清拓片,展出于馆内三展厅)
民间苦于铁钱笨重,成都十六户富商遂联合发行“私交子”——以铁钱为准备金,凭纸质票据实现轻便交易,可异地兑付、防伪严密。这一创新迅速风靡蜀地,1023年朝廷设立“益州交子务”,将民间信用收归官办,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纸币。交子不仅破解了铁钱困局,更开启了人类金融史的新纪元,印证了“危机催生创新”的历史铁律。
◆ 历史盎然·岁月长歌◆
从五代割据者的“权宜之计”,到北宋边疆的“救命稻草”,铁钱始终是乱世与困局的见证者。它既是资源匮乏的妥协,也是权力博弈的工具,更在交子的光芒下,成为金融史上一道沉重的注脚。
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馆
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馆是一家集展示、教育、金融文化消费和金融史研究活动为一体的专业金融博物馆,免费向公众开放。我们旨在进行金融安全教育的普及,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。
作为金融性质的博物馆,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馆在第三展厅——四川交子展厅对“四川铁钱使用和交子的起源”进行了详细的展示。中国金融历史源远流长,从先秦时代到共和国时期,中华民族从未停止对金融的探索。
左右滑动查看图集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Copyright © 2022 摩洛哥世界杯_直播世界杯决赛 - dgaid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